hxf 发表于 2022-3-13 21:23:17

专访《寻找罗麦》导演王超:20年的坚定执着,这是每个电影人都该拥抱的创作初心

https://p26.toutiaoimg.com/large/430d000caa2e8c13c0f6

作者/陈艳

“这是他们没有想到, 也不会想到的偶然的黄昏, 而如今成为事实, 像命中的驿站, 冥冥中, 他们到达这里, 并且, 今后的道路必将从这里延伸。”——王超小说《去了西藏》

王超可能是我们所知的,获得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戛纳国际电影节奖项后,颇为低调的导演之一。这也许和他的电影风格有关,多年来,他一直深谙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,他的电影极具有人文情怀,关注社会底层和边缘人物的生存状态,他用自己的镜头记录时代、记录生活。

https://p3.toutiaoimg.com/large/78920006d66db12379fa



今天是《寻找罗麦》上映的日子,为了这部电影,王超等了近20年。“这个电影我早就想拍了!”一见面,导演王超就这样对记者说道。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《寻找罗麦》才是王超的处女作。

《寻找罗麦》改编自王超的小说《去了西藏》,小说里一起长大的赵捷和李亦,在目睹一场导致少年死亡的车祸之后渐行渐远。李亦良心难安去了西藏旅行,故事的最后赵捷去西藏领回李亦的骨灰,并代替他去追寻灵魂的归宿。小说发表当下,以简洁有力的文字,获得不少读者的青睐。

https://p26.toutiaoimg.com/large/788d000cec8289b77cbd

故事的灵感来自王超感性的思考。1997年,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革,他对生命、情感方面内心的思考有了新的认知,在感性和理性碰撞的刹那,达到释放,小说《去了西藏》也由此诞生。

从1998年小说写成,到2013年电影开拍,中间经历了15年的时间,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个故事却在王超心里扎了根。“真正有质量的思想不会过时。”在经历时间的打磨之后,小说探索的问题,在当下社会越来越严重,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”的处事原则,让这个社会越发冷漠,“对待他人生命的麻木已经到了一个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。”这也令有王超也再度提起再做“处女作”的想法。

为了完成抽象化的小说到大银幕的转化,在故事核心灵魂不变的情况下,王超数度修改剧本,重新做了新的叙事结构,电影人设有了很大改变。改编之后,电影中,李亦的人设从小说里的中国人改为法国人,正序娓娓道来的正叙时间也为倒叙回忆的讲述方式,故事主线也从赵捷去西藏领回罗麦骨灰,改为赵捷送罗麦的骨灰回法国。

https://p9.toutiaoimg.com/large/788d000cec7fde03b531

电影里两个男主仿佛人性正反两面,罗麦代表了“人性善”的一面,他还保持着单纯少年人的童真,向往单纯的情感付出。赵捷代表“人性恶”的一面,他有着七情六欲,享受着人世的繁华。在成长过程中,他们渐行渐远。因为一场车祸,罗麦为此自责,在去往西藏完成心灵救赎的旅途中死亡,赵捷在领回骨灰,在送罗麦回归故乡的过程中幡然悔悟,电影用一种倒叙形式,完成最终的叙事主题。

https://p26.toutiaoimg.com/large/78930004f1516a2ee97f

电影里有很多导演个人喜欢的元素,比如:歌剧。其实在王超看来,歌剧是一种隐喻。赵捷和罗麦出车祸那天,插入了导演特别喜欢的《蝴蝶夫人》中的著名唱段《晴朗的夏天》,蝴蝶夫人也正在在这段唱段里出车祸。歌剧的插入和电影剧情形成互文,是一段悲剧的隐喻,就如同预测到了罗麦命运的结局。而这些思想和美学的结合,也正是王超最初创作的冲动。



1994年,北京电影学院毕业,王超进入了陈凯歌的工作室工作。后来,陈凯歌正在筹备拍《荆轲刺秦王》,从剧本创作到后期制作,他跟进了整个制作过程,“那段日子给我的养分,现在也存在着。”他回忆道。

《寻找罗麦》的原著小说《去了西藏》(《寻找罗麦》的原著),就是给《荆轲刺秦王》做后期的时候写的。他还记得当初就在工作室边上,借住在朋友的房子里,利用业余的时间不停的写着,为了将它拍成电影,王超将小说发表在1998年发表在《小说界》上,但因寻找资金困难,最终难产。不得已他选择了更少成本的《安阳婴儿》,方励是出品人,直到现在,王超依旧庆幸当时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小伙伴,相互扶持。万万没想到的是处女座《安阳婴儿》一举夺得第54届戛纳电影节“导演双周”的奖项,王超也开始了自己的导演生涯。

https://p3.toutiaoimg.com/large/78810003f39a9c34c287

往后所创作的《江城夏日》《日日夜夜》《重来》……都在以不同的视角关注底层社会和边缘人物,折射出电影被创作时空下整个中国底层社会的存在状态。这些小人物角色也许卑微、贫穷,但不可否认的是,他们还存在着人性至善至真的一面。他们向往阳光,心中存在希望,就如同《安阳婴儿》里的弃婴对肖大刚的意义,虽然最初因为200块的抚养费收养弃婴,但同样是他将这个婴儿抚养长大,给了婴儿父亲的爱,这个婴儿也成为肖大刚的救赎。

https://p6.toutiaoimg.com/large/78930004f1551be79976

正是这种创作视角的独特,有影评人将王超的作品视为“作者电影”。其实这种创作风格和他的独特经历息息相关,出生于文革前夕,童年光怪陆离的经历,高中毕业后的工人生涯,以及不间断的对文学创作的追求,等等,都对他的创作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。作品里,也有他的自身浅层记忆、社会现实、思想认知,以及知识分子身份立场的交织。

https://p9.toutiaoimg.com/large/78920006d6780133c853

《寻找罗麦》不外如是,不过,和以往悲怆、沉闷的基调不同的是,这部电影中带有叙事诗的气质,展现了“人”在认知层面形而上的追求。

《寻找罗麦》的主角,从王超以往电影的男女主角转为双男主,故事的主线从爱情转为跨越民族、国别、宗教的一种“大爱”,这正是王超创作的初衷。他期待观众看过电影之后,会自我反思,能心存大爱,明辨善恶、珍爱生命,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;希望在这个高速发展带来的精神文明断层的社会,人的魂灵里还存在“性本善”的意念。

https://p26.toutiaoimg.com/large/788e000ce241fdb6b30e

这是王超回归电影初衷的创作,是一场心灵救赎之旅。就如同主角写给赵捷的那句话一样,“东部昌都地区的玛尼堆,那是西藏最好的去处,有机会,你一定要去看看。”



王超一直说自己是幸运的,如同《安阳婴儿》和方励。如同《寻找罗麦》和法国艺术电影基金。

在数度修改剧本之后,剧本得到了法国制片人的帮助,提交到法国艺术电影扶持基金,最后获得了一笔免费拍摄资金支持,以及电影在法国的制作发行上的优惠政策。直到这个时候,王超才确信,这个多年来的坚持,终于能提上拍摄日程了。

https://p3.toutiaoimg.com/large/788e000ce23a5f78a48c

找到韩庚,是王超第二次的运气Buff。恰好韩庚对这个角色感兴趣,也恰好这个角色和韩庚的气质相合。舞者,北漂,一个人打拼,戏里戏外,韩庚太能理解赵捷身上的所有情感。“第一次看到他的照片,我就知道他可以。”虽然当时并未看过韩庚的任何作品,但是王超依旧给了他很高的评价。

两个人在深入的交流过剧本之后,王超在韩庚身上看到了那种单纯的气质,“他能懂我,能被剧本打动,还愿意演这样一个角色,已经很不简单。” 与完全陌生的韩庚合作,最终能达到什么程度,王超不知道,但他唯一清楚的是,提起拍摄是兴奋的,有激情的。

https://p9.toutiaoimg.com/large/7890000906c1e28f3322

韩庚饰演的赵捷是电影绝对的男主,所有的故事围绕他展开。由于叙事线索三头并进,他在送回罗麦骨灰的路上回溯过往,要面对逝去罗麦的亲朋,同时在西藏所遇到的刷新他的世界观的宗教体验。要清晰的完成人物的表演,对任何演员来说,压力都非常巨大。创作中,他也不需要和韩庚沟通太多,“他当时最可贵的恰恰就是凭着本能,凭着真情实感,凭着敏感的心来靠近这个角色。”直到最后剪辑的时候,王超依旧庆幸自己当初的决定。

采访手记

从2001年开始拍电影到2017年,踏上导演之路16年,这是王超第七部作品,作品并不多。但是到目前为止,他拍的电影都是自己最想拍的,王超清晰的知道自己的定位在哪里,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“真的知足了。”他这样对记者说道。“中国的环境,年轻人出来的可能性永远要高于其他的国家,有情怀的人从来不是少数。” 他一再说到,年轻人有想法一定要坚持。找到自己的定位,锻炼自己的执行力、组织能力、沟通能力,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。

-END-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专访《寻找罗麦》导演王超:20年的坚定执着,这是每个电影人都该拥抱的创作初心